我們一直以推動兒童共融為使命,以教育、社區體驗及親身接觸,讓不同能力及背景的青少年在平等參與的平台上互相認識和互動,培育新一代從小建立接納、平等、多元的價值觀,改變偏見和歧視。
親切一直以來以實證為本及有效的手法推動兒童共融及共融社區,多年來,親切委託大學進行不同的研究,包括「共融在香港」、「共融體驗活動對兒童及青少年的轉變及影響」和「共融運動對能障青年發展及社會共融的影響和成效」。此外,親切多年來連同不同背景及能力的年青人,探討、研究及倡議與共融相關的議題,包括「關注SEN學生校園共融和排斥現況」、「香港在職人士對智障人士工作的看法和態度基線調查」、「香港人士對自閉症人士參與社區的基線調查」和「香港少數族裔職場現況研究」等。
親切委託大學進行之研究報告
香港浸會大學—親切《運動零界限》對社會共融的影響」之研究 (2023)
新冠疫情持續三年,疫下人際關係疏離,學校課堂、課外活動、日常生活都受阻甚至停擺,能障青年的社交能力、言語能力、情緒等均大受影響、發展遲緩。疫情之後,能障青年可以如何追回900多天的黃金發展期?
親切委託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進行「親切《運動零界限》對社會共融的影響」之研究,探討共融運動(健球、欖球、龍舟、帆船)的成效,了解其如何可以在疫下、疫後幫助能障青年打破隔膜,提升自信。
香港浸會大學—共融體驗活動對兒童及青少年的轉變及影響 (2008)
親切委託香港浸會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進行本港首個「共融體驗活動對兒童及青少年的轉變及影響」的研究,以探討不同的共融體驗活動對香港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。
兒童共融和相關課題理應是社會上重要的題目,可是,有關香港兒童共融情況及服務模式卻鮮有研究和探討。是項研究結果顯示,體驗式共融活動對兒童和青少年帶來重要的正面影響,而且證實,親身接觸、愈早接觸和生活化的接觸,對建立共融社會及扭轉偏見和歧視最為有效。特別設計和剪裁的教育工作應從小做起,我們倡議共融體驗活動或共融教育應包含於學校課程中,讓每位兒童有機會與不同能力兒童接觸,學習包容及接納。這是一項持久和長期的工作,我們應儘快推行,令我們的兒童及青少年成為欣賞多樣化,重視共融的新一代。
香港浸會大學—「共融在香港」研究調查 (2006)
親切委託香港浸會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進行了全港首個「共融在香港」研究,探討港人對共融現況的看法。研究顯示,市民對共融社會的渴望和確定對兒童的重要性,研究結果引起社會對共融的關注,鼓勵大眾更進一步了解共融的重要性。
親切發表之研究報告
香港少數族裔職場現況研究 (2021)
親切於2021年1月至4月進行了《香港少數族裔職場現況研究》調查,共訪問 621 名 18 歲或以上的華裔市民,以及 138 名 18 歲或以上的少數族裔人士,並深入訪問 11 位少數族裔青年、學校老師、社工及少數族裔服務機構的職員,以了解少數族裔人士在香港參與職場的真實情況、困境及親身感受。
- 香港華人對少數族裔人士存有誤解和偏見,少數族裔人士受到排斥及歧視
- 香港少數族裔人士參與職場受到不公平待遇
- 現時對少數族裔工作發展支援不足
香港智障人士參與社區體育運動研究 (2021)
親切於 2019 年 11月至2020年 1 月進行了《香港智障人士參與社區體育運動研究》調查,訪問 1101 名市民,以及 423 名智障人士家長,並深入訪問了 10 位智障學生及其家長、特殊學校的老師、社工及運動教練,以了解智障人士參與社區體育運動的真實情況、困境及親身感受。
- 智障人士現時參與社區體育運動缺乏選擇,欠缺自主
- 主流人士缺乏與智障人士接觸和一起參與體育運動的機會
- 主流人士對智障人士缺乏認識,並存有誤解
- 智障人士參與社區體育運動時受到排斥及歧視
- 智障人士參與社區體育運動充滿障礙
香港人士對自閉症人士參與社區的基線調查 (2019)
親切於2018年 11 月至2019年 1 月進行了《香港人士對自閉症人士參與社區的現況》調查,訪問 1025 名市民,以及 374 名自閉症人士家長,並深入訪問了 21 位自閉症學生及家長、特殊學校的校長、老師及社工,以了解自閉症人士參與社區的真實情況、困境及親身感受。
- 受訪者認同自閉症人士參與社區的迫切性 惟缺乏彼此接觸和認識的機會
- 自閉症人士參與社區現況不理想 與家長參與社區時遭排斥和歧視
- 惡性循環影響自閉症人士未能成功參與社區
商場無障礙環境調查—肢礙及視障人士參與現況 (2018)
親切於2017年 11 月至2018年 1 月期間進行了一項「商場無障礙環境:肢障及視障人士參與現況調查」,從商戶及市民認知和態度等方面了解本港商場的無障礙情況,同時走訪香港共 25 個商場進行實地考察,評估各商場的基本設施是否符合不同人士的需要。
問卷調查發現,社會普遍對無障礙環境以及肢障和視障人士的需要認知不足,甚至存有不少謬誤,例如誤以為視障人士即等同完全失明人士,以致忽略了能障人士的真正需要。調查結果更發現高達七成商場的設計不達標,例如缺乏供視障人士使用的引路帶及觸感點字地圖等。除有形的障礙外,商場管理者、商戶與其他顧客的排斥態度更為能障人士帶來無形的障礙。
智力障礙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現況調查 (2017)
親切於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期間進行了一項「智力障礙青少年參與休閒活動現況」之研究調查,以問卷形式訪問了超過1,000名市民,了解他們參與休閒活動的情況及對智障青少年的看法和態度,又深入訪問了多位智障青少年及他們的家長,了解他們的經歷和面對的困難。
- 飽受歧視及排斥 未被社會接納
- 能力與趣被誤解 社交圈子狹窄
香港在職人士對智障人士工作的看法和態度基線調查 (2016)
香港能力障礙人士就業率一直嚴重偏低,更有不少特殊學校的畢業生在尋找工作時處處碰壁,不單導致他們無法自力更生,與社會脫軌,更浪費了大量的社會勞動力。而少部份能夠進入職場的能障人士,仍常遭受不同程度的排斥和歧視。
有見及此,
親切於2015年11月至2016年1月進行了一項有關《關注智障人士參與職場的排斥現況》之研究調查,以問卷形式合共訪問超過840名主流在職人士,及深入訪問了智力障礙畢業生及其家長,了解現時香港職場之真實情況。
- 普遍存有偏見 智障人士特點被忽視
- 缺乏有效措施 共融職場未可實現
關注SEN學生校園共融和排斥現況 (2015)
親切於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進行了一項有關「關注『特殊教育需要(SEN)學生』校園共融現況」調查,合共訪問690名中學生,以保密及不記名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及深入訪問了SEN學生及家長,從而了解現時中學校園內SEN學生的共融及排斥情況。
是次調查採用3大共融指標(平等參與、備受尊重、欣賞多元)及4大排斥指標(冷漠對待、排斥歧視和欺凌)作為問卷骨幹。根據調查結果及訪問資料所顯示,這7大指標均未達標。問卷數據顯示,3成SEN學生表示在校曾受不同形式欺凌,當中更有 2成受訪者表示如果可以選擇,寧可不上學。此外,校園共融情況同樣令人憂慮,一般學生對共融及SEN同學嚴重缺乏認識,更有同學表示SEN學生是學校負累。
- 共融指數未達標 朋輩排斥指數高
- 欺凌情況令人關注
無障礙都市調查結果 (2012)
親切親身走進社區大街小巷,透過實地考察、街頭問卷調查和專訪能障人士,以食肆、購物及康樂三大主線走訪39個地點考察,檢視香港的共融設施和現況。
調查發現香港的公共場所存在各種有形和無形的障礙,不單無障礙設施形同虛設,而且近6成市民認為社區無障礙設施不足夠。能障人士和智障兒童家長更表達因此放棄外出,以免麻煩他人或被受歧視。